进入2017年,国内云计算市场热度陡升,“1分钱中标事件”刚过,中科曙光又给浪潮发了一封律师函,称浪潮“城市云”的宣传活动侵犯了中科曙光的商标权。
种种纷争和较量的背后是云计算市场的大热和国内市场渐趋显现的巨大价值。自2010年左右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激活了云计算市场后,如今,不仅在公有云市场有着最激烈争夺的亚马逊AWS、微软智能云Azure、谷歌Cloud Platform已齐聚中国市场,各种角色的国内厂商也早就粉墨登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借助云计算这个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云服务商迎来发展重要窗口期
当云计算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新势能和新商业机会越发显现,《行动计划》亦明确提出“争取2019年前国内涌现出2至3家世界级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云服务商将迎来大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事实上,不仅以BAT为首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网易、浪潮、中科曙光、华为、万达、京东等一众巨头也早就入局。
云计算行业分析师王明裯说:“现在还难判断他们之中谁会成长为世界级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各家都在谨慎探索,谁都不能保证稳操胜券。云服务市场是BAT最直面的战争,种种角逐非常吸引眼球,而那些不那么有‘话题’的公司其实更不可忽视。”
在传统的IT、电信厂商之外,中国市场还有那些跨国公司大玩家。微软智能云Azure入华三年间创造了营收每年100%的增长。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说:“未来12个月,微软还将在中国的智能云计算规模再翻一倍。”
虽然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商、IT 企业和创新云服务公司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共同创造出我国云计算市场混合多样的繁荣景象,但《行动计划》也指出,目前云计算产业存在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产业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凸现、产业支撑条件有待完善等问题。
政务云、工业云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在“十二五”末期已达1500亿元,《计划》提出,2019年要达到4300亿元,涨幅近200%。
王明裯说:“这组数据既代表明确的经济的收益,也传达出国家要借云计算拉动与它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的部署。从云计算发展趋势看,这些产业所获得的市场收益规模在三年内收获预期效果不是难事。”
王明裯认为,《计划》中特别明确“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既反映出我国政务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治理和生产的需求的现实,也再次砸实了政务云的市场潜力。王明裯非常肯定的是:“2017年将成为国内有实力的云计算供应商抢滩各地政府云基础设施采购的开端之年。”
与政务云同时被重点提及的工业云,在《行动计划》中详细列出了典型应用场景,云计算在向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产业转变中扮演的角色更为明确。
王明裯说:“未来,率先树立‘工业云’示范标杆的云计算公司将占得先机。”
在谈到《行动计划》时,工信部信软司谢少锋司长表示,有人把云计算比作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有人把云计算比作我们换道超车的机会。云计算是我们工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只有在云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才有了基础,我们的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才有了支撑。
不管是政务云、还是工业云,“抱团”成为企业市场进击的主要姿态。进入2017年,行业热度开始聚焦于巨头的“生态”,与《行动计划》强调的“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默契。
“虽然大多数云服务相关厂商都在强调生态,但我认为国内目前真正有能力集结各类资源,形成产业链布局的也就BAT或华为等大体量的技术型公司,多数厂商只能陪跑。”王明裯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不是坏事,竞争并非只有你死我活,在巨头的产业链上找自己的位置,在他们的生态圈里赚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无”云将被拒之门外
早在2010年至2016年间,我国有多部公文提及“云计算”,但未有真正促进实践落地的政策,《行动计划》则从技术、产业、实践落地、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等五个维度对云计算进行了细则指导,被业界称为“十分接地气的产业发展政策”。
在云业务之外,《行动计划》支持云计算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拓展市场,提出将推动政策性银行、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加大授信支持力度,简化办理流程和手续,资本市场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被重点强调。不仅如此,《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借鉴首台套保险模式,探索利用保险加快重要信息系统向云计算平台迁移。
“《行动计划》另一处比较务实的规划是,将重点支持云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完善。”王明裯说,“测评和认证将成为真门槛,未来三年,相关标准、测评、认证会更加健全和严格,国内国际认证也会实现互认。那时,无标准、无测评、无认证的‘三无云’将被挡在大门之外。”
与此同时,《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直指重建设轻应用、数据中心无序发展的乱象。“过去5年,国内很多地区抢滩圈地大批数据中心。此项新政的推出将使计算中心趋于集中化,也会出现市场份额形成局部垄断的可能。”
而令云安全从业者感到开心的是,《行动计划》强调高度重视云计算应用和服务发展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与挑战,要求补足安全短板,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形成健全的安全防护体系,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王明裯说:“这表明,云计算安全防护的管理和标准,以及应急预警等方面的预先防范,将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相关链接
谁能站上“云端”?
2006年,从谷歌第一次真正提出“Cloud Computing”这个词汇开始,云计算技术经历了一条由火爆—应用—质疑—冷却—再火爆的曲线。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今天,一家企业的运营,除了基本的通水、通电、通网线“三通”之外,还必须具备适合自身业务类型和规模的电子运算能力。
从基本角度来说,云计算正在通过互联网的访问,调动存量的运算能力向外界出租的一门生意。如果用“通水通电”来形容的话,就好比我们不需要为了保证需求而购买一个大水缸,一次性买很多不必要的水,或者自己买个发电机之类——把通往“云”管道线路建立起来,时刻都有清洁有效的资源,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计算能力的门槛以及日后的经营成本。
从当前来看,以BAT为首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卯足了劲。
主要以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的为服务对象的阿里云,不仅达成了云服务在企业端的广阔覆盖,并且快速成为非常赚钱的一项业务。根据阿里巴巴2016财年报告显示,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营收为30.19亿元人民币,该项数字在上一年为12.71亿元,一年时间相比增长138%。
以游戏、社交著称的腾讯,其云领域并不满足于这些。腾讯为尖端制造业企业“上云”的计划,与阿里云未来阶段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并且在政务云领域不断发力争抢市场份额。
百度的云计划则更具“科幻感”,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三者融合发展,抛出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生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