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要闻

佛山:网络问政创新与政府公信力重构探讨

时间:2015-07-27 14:51:12  来源:南方法制报  作者:

 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诚信力、威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获得社会及人民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了群众的情绪,却取决于政府自身如何作为。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政府公信力都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也不例外。

 
  一、现状
 
  政府公信力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
 
  2013年1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为59.7分,低于60分的“及格线”;突出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之间等主要社会关系之间的不信任。社会群体更加分化,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表现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常常出现由事件引发的,短暂、松散、无组织、无目标的利益群体,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博)2013年第一季度的监测显示,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三者最为严重。专家和媒体被多数人认为是“体制内”的产物,政府是信任危机的重灾区。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
 
  二、解构
 
  “公安主持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样本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日趋同步化。网络传播的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加剧了政府公信力危机。佛山公安早下水,主动融入网络时代:在全国公安最早注册官方网络发言人“公安主持人”,开通全国第一家政务微博等,被誉为我国网络问政的“活标本”。
 
  (一)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络公务员”。2005年3月24日,佛山公安首次“警民网上真情对话”在该市人气最旺的民间网络论坛C2000举行,佛山市公安局领导以实名开帖与网民在线对话,在线网民数创下全市网络论坛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网民认为佛山公安有勇气有诚意,开官方与网民互动交流之先河。就在这次警民网上对话活动中,佛山公安注册了“公安主持人”ID,开始以此身份对涉警问题及时回应。这是我国最早的官方网络发言人之一。
 
  通过多次网络对话和舆情应对活动,“公安主持人”逐渐成为佛山网民的“贴心人”。警方在网络上的声音得到当地网民的广泛关注,网民遇到涉警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公安主持人”,向其发问,寻求帮助,期待“公安主持人”回应。为此,“公安主持人”被当地网民誉为最受喜爱的“网络公务员”。受此启发,2009年9月,佛山市参照佛山公安网络问政模式,在全国地市率先建立网络发言人平台。
 
  (二)线上线下互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2007年,佛山公安制定《网上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方案》,建立处置网上涉警舆情联动机制,标志着佛山公安网络问政、涉警舆情应对从试水期走向制度化。
 
  随着机制的建立,“公安主持人”工作团队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安主持人”ID从在一个论坛注册到在全市多个主要民间论坛注册,各分局也有了相应的网络发言人ID,全市的派出所、窗口单位相继注册警长ID,如全国知名的“永安警长”等。一批民警也在网上公开警察身份,与网民交流,有的已经成为个人资深ID、网络名人,甚至跻身论坛版主行列,如“剑胆雄心”、“廖海飙”等,形成互相支持、不同层面的“公安主持人”工作团队。
 
  “公安主持人”也开创政府部门与网民互动的新模式。2009年1月10日,14名网民应邀亲身体验110接处警,令网民深有感触。一位常在网络论坛上对警方工作表达不满的网民体验过后表示:“今后我会更客观地评价警察工作。”通过网民的口说公安工作的好、说出公安工作的难处和苦衷,其他的网民更能听得进去,其正面效应十分明显。
 
  (三)引爆全国政务微博潮。2010年2月24日,“公安主持人”微博在新浪网正式上线,这是全国第一家通过认证的公安机关微博,也是全国第一家政务微博。“公安主持人”在民间网络论坛与网民“神交”多年的历练,使其一出现在微博上就显得大气、果敢、从容淡定,引来众多网络名人尖叫和高端媒体的围观,引爆了全国公安政务微博潮,带动了全国政务微博的蓬勃发展。纵观“公安主持人”的发展路径,实则是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机构主动而为,借助群众喜闻乐见、普及面极广的网络交际平台,成功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便捷渠道,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成功探索。
 
  三、重构
 
  网络问政创新与提升政府公信力探索
 
  当前我国网络问政看似热闹,而深究实则不然,政务微博呈现“虚热”:消极应付型,要我开才开,处于观望或被动开通的状态;公告发布型,将微博当作布告栏、黑板报,没有与网民任何的互动;懒惰僵尸型,极少更新,滥竽充数,几成“僵尸”……
 
  同样,网络问政平台也不同程度呈现“虚热”现象:一些网络问政平台多停留在你问我答,需要多部门协调的问题则能拖则拖;没有专门的网络问政团队,大多挂在办公室由一两个职员兼职负责;“回复单”在各个部门转来转去,久久都没个着落;被设计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没有跟帖、顶贴,没有微博转发、评论空间,没有网聊海聊……
 
  如此态度,对网民来说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此网络问政,必然是热在政府部门之间,冷在民间网络之中。网络问政在群众和政府寄予厚望的发展道路中,遭遇发展“瓶颈”。而这,并非技术问题。人们不禁要问,网络问政,路在何方?
 
  (一)真诚与尊重,推倒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壁垒。部分公职人员对老百姓说得多,做得少,或说而不做。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从而引发群众强烈不满。政府与群众之间似乎存在一堵壁垒,把政府与群众割裂开来,不断加深相互间的猜疑和不信任。
 
  借助网络问政创新,建立充分开放且让群众能真切感受平等和尊重的常态化沟通渠道,重视每一次与群众的交流,逐步累积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是重构政府公信力最为基础和急迫的工作。建立线上线下政府与群众畅通的、没有心理和人为障碍的沟通渠道是重构政府公信力的第一步。
 
  (二)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决策深度和广度。尝试与群众建立积极的互动模式,特别注重网上问题的落地处理,甚至邀请发话人与处理机构一同回到涉事现场,见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处置解决过程,使发话人从事件处理的旁观者变为事件处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发话人的情绪在尊重和满足中得到释放,往往会向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和对政府形象的自觉维护转变。
 
  由此可见,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决策设计上,逐渐放开民生公共事务和重大民生项目的公开讨论和决策过程,让网民从“围观”到“议政”,政府从网络问政到网络行政转变。
 
  (三)开诚布公,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已满5年。5年来,政府信息公开沿着法治轨道阔步前进,“三公”经费被揭开神秘面纱,突发公共事件及时通报……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主动公开的积极性仍十分不足。在信息时代,信息俨然是行政管理的神经。信息公开才能培育干群信任,信息畅通才能激荡出政府公信。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及时向公众说真话,交实底,不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亦是政府部门回归服务本质的需要,更是传播政府形象、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制度化渠道。
 
  (四)功夫在网下,落到实处才能体现用心体贴。网民对政府的期待很高,事无巨细,都可能到网上反映;网民也很较真,网上的事有没有落地,网民的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网民往往“记性”都很好,会揪住不放。
 
  其实,网络问政不在于有问有答,也不在于百分之百的回复率,而在于网上反映的问题是否真正落地处理,相关部门是否真正行动起来。网上的事情,功夫重在网下。具体在处置中,要疏导不要阻挠,正在井喷的东西如果硬是去强制性堵塞,肯定易出问题;要回应不要回避,一回避就被动,到关键时刻失声失语,事后弥补仍会伤害受众;要坦言不要讳言,发布信息要讲实话,不遮掩、不忽悠、不说谎、不造假;要解决不要拖延,网上的事情要“上得去”,更要“下得来”,推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给网民一个负责任的答复。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部门应依法履职,以实际行动回应网民提出的实际要求。因此,亟待建立一系列监督依法行政、促进网络行政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使部门和公职人员时刻将真诚、务实、责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素养。
 
  有战斗力、亲和力的团队:组织义工队、志愿者团体,将一切可以团结的网民凝聚在一起,将政府背景和民间团体有机结合,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在线上线下影响和带动一批人,向社会传递并辐射着政府公信力和社会正能量。
 
  (五)设计顶端制度,保障群众的表达得到充分的尊重。互联网,因为互联互通而增加社会透明度和信任度;而也因为虚拟而流淌着不信任和不真实。作为政府引导互联网良性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被网上、网下大众所接受,一直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政府是互联网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加强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政府也是众多互联网参与者之一,政府必须在自身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以互联网众多现实主体平等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从社会信任的维度来看,也是这个道理。政府既要制定社会信任体系的游戏规则,也要自觉遵循这一规则。
 
  换言之,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作为“裁判员”,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并保障其付诸实施;而作为“运动员”,政府应放下“裁判员”的身份和架子。特别是在第三代互联网的所谓SNS时代,政府应积极运用、践行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增加政府自身的社会信任度,来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度。
 
  (作者单位:佛山市公安局,本文有删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